最權威報告來了!央行報告預測2015年宏觀經濟(一)
作者:admin 瀏覽量: 發布時間:2014-12-16 返回上級
據路透社報道,中國央行研究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等最新撰寫報告預測,2015年中國實際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速將略微放緩至7.1%, 主要下行壓力來自于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減速,但城鎮就業情況料保持基本穩定。
央行網站刊登的該2015年中國宏觀經濟預測報告并預計,明年中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為2.2%,出口增長加速到6.9%,經常項目順差與GDP的比值為2.4%。
“在‘三期疊加’的背景之下,明年的我國經濟將體現更多的‘新常態’特征,增長速度略有放緩,但就業情況和物價走勢保持基本穩定,經濟結構繼續改善,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有所增強。”報告稱。
報告指出,一方面,中國出口增長由于國外經濟復蘇等因素而將有所加速;另一方面,房地產開發投資由于前期商品房銷售疲軟而會繼續減速。雖然出口加速有利于經濟增長,但房地產投資減速產生的下行壓力將難以為出口加速所完全對沖。
中國政府年初確定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為7.5%左右,市場普遍預計明年增速目標將下調至7%。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投資和消費明顯回落拖累中國三季度GDP增速進一步放緩至五年半低點7.3%,前三季度經濟增速則為7.4%。
上述央行報告并提到,其預測面臨三個主要下行風險,包括地緣政治因素導致歐洲經濟情況惡化;美國加息速度和力度大于預期,導致新興市場經濟體出現資本大規模流出、匯率大幅波動和經濟減速,從而減少這些經濟體對中國的進口需求;國內房地產市場價格出現大幅度下降,導致房地產銷售、投資超預期減速。
不過,報告指出,雖然2015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繼續放緩,但城鎮就業情況預計將保持基本穩定。估計2015年GDP增長7.1%所創造的城鎮新增就業崗位將與2014年的水平基本相當,這主要得益于經濟正由制造業主導的模式逐步向勞動密集程度更高的服務業轉型。
此外,預計各項改革措施對促進結構調整的效果將逐步顯現,2015年的經濟結構將繼續得到改善。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繼續上升,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有所下降;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將持續上升;包括棚戶區改造在內的民生支出、環保新能源等綠色產業的投入和產出、科技創新的投入和產出等將保持快速增長。
旨在為明年定調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周四閉幕。會議指出,中國經濟運行仍面臨困難和挑戰,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但經濟風險總體可控;要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努力保持經濟穩定增長。并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有力度,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緊適度。
附:2015年中國宏觀經濟預測
摘要:本報告對2015年我國經濟增長、物價、國際收支等主要經濟指標進行了預測。我們的基本判斷是,在“三期疊加”的背景之下,明年的我國經濟將體現更多的“新常態”特征,增長速度略有放緩,但就業情況和物價走勢保持基本穩定,經濟結構繼續改善,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有所增強。本報告在若干假設前提下的基準預測包括:2015年我國實際GDP增速將略微放緩至7.1%,主要下行壓力來自于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減速;2015年的CPI漲幅為2.2%,出口增長加速到6.9%,經常項目順差與GDP的比值為2.4%。雖然2015年的經濟增速可能繼續放緩,但城鎮就業情況預計將保持基本穩定。本報告基準預測所面臨的風險包括國際地緣政治、大宗商品價格、美國加息力度和我國房地產走勢等不確定性因素。
內容提要
本報告對2015年我國經濟增長、物價、國際收支等主要經濟指標進行了預測。我們的基準判斷是,在“三期疊加”的背景之下,明年的經濟將體現更多的“新常態”特征,增長速度略有放緩,但就業情況和物價走勢保持基本穩定,經濟結構繼續改善,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有所增強。
我們對經濟增長的基準預測是,我國實際GDP增速從2014年的7.4%略微放緩到2015年的7.1%。一方面,我國出口增長由于國外經濟復蘇等因素而將有所加速;另一方面,房地產開發投資由于前期商品房銷售疲軟而會繼續減速。雖然出口加速有利于經濟增長,但房地產投資減速產生的下行壓力將難以為出口加速所完全對沖。
雖然2015年的經濟增長速度可能繼續放緩,但城鎮就業情況預計將保持基本穩定。這是由于我國經濟正由制造業主導的模式逐步向服務業轉型,而服務業的勞動密集程度高于制造業,服務業在經濟中占比的提高意味著每個百分點的GDP增長將創造比以前更多的就業崗位。給定目前的產業結構和各產業的勞動密集程度與就業彈性,我們估計,2015年GDP增長7.1%所創造的城鎮新增就業崗位將與2014年的水平基本相當。
我們預計各項改革措施對促進結構調整的效果將逐步顯現,2015年的經濟結構將繼續得到改善。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繼續上升,資本形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有所下降;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將持續上升;包括棚戶區改造在內的民生支出、環保新能源等綠色產業的投入和產出、科技創新的投入和產出等將保持快速增長,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將有所增強。
我們對消費物價走勢的基準預測是,2015年CPI漲幅為2.2%,與2014年相比變化不大。影響CPI漲幅的有多種因素,包括食品價格、國內外產出缺口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變化。其中,食品價格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面臨的不確定性較大。
國際收支方面,我們的基準預測是:2015年,出口增長6.9%,比2014年加速0.8個百分點;進口增長5.1%,比2014年加速3.2個百分點;經常項目順差與GDP的比值為2.4%,與2014年相比基本持平。
我們對經濟增長的基準預測面臨著若干上行和下行風險。主要上行風險包括國外經濟增長速度高于預期、我國房地產政策松動超預期提振購房者信心、結構性改革措施較快提升我國的經濟增長潛力等。主要的下行風險包括:(1)地緣政治因素導致歐洲經濟情況惡化;(2)美國加息速度和力度大于預期,導致新興市場經濟體出現資本大規模流出、匯率大幅波動和經濟減速,從而減少這些經濟體對中國的進口需求;(3)我國房地產市場價格出現大幅度下降,導致房地產銷售、投資超預期減速。
一、 經濟增長與就業預測
我們的基準判斷是,在“三期疊加”的背景之下,明年的經濟將體現更多的“新常態”特征,增長速度略有放緩,但就業情況保持基本穩定,經濟結構繼續改善,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有所增強。
(一)預計2015年實際GDP增速降至7.1%
我們在基準情景下的預測是,2015年實際GDP增長7.1%,增速比2014年降低0.3個百分點;2015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8%,比2014年減速2.7個百分點;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保持在12.2%,與2014年相比變化不大;出口增速從2014年的6.1%上升至2015年的6.9%,進口增速由2014年的1.9%上升至2015年的5.1%。
2015 年 GDP 增速有可能繼續放緩的大背景是我國面臨的“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三期疊加效應。從供給面上來看,改革能夠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和經濟增長潛力,但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和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升、環境資源對經濟增長的約束加大、制造業“趕超效應”弱化導致生產率增速放緩等結構性因素仍會繼續對經濟增長潛力產生下行壓力。
從需求面來看,影響 2015 年經濟增長的兩個主要原因是:(1)國際經濟復蘇等因素使我國出口增長略有加速;(2)2014 年以來的商品房銷售疲弱導致 2015年房地產開發投資繼續減速,而房地產投資的減速及其對相關行業的負面溢出效應會抑制經濟增長。雖然出口加速有利于經濟增長,但房地產投資減速導致的經濟下行壓力難以為出口加速所完全對沖。
影響 2015 年經濟增速的還有許多其他短中期因素。部分正面因素包括簡政放權、對外開放等改革措施所帶來的民營和外資企業在服務業領域投資熱情的增加,基建和棚戶區改造投資對經濟的拉動,政府支持創新、創業的政策對中小企業發展的推動等。負面因素包括由于杠桿率過高、不良資產率上升和制造業利潤率受壓所導致的部分制造業投資減速等周期性壓力。
我們對 2015 年基準預測的主要假設條件包括:(1)發達經濟體的 GDP 增速從 2014 年的 1.8%加快到 2015 年的 2.3%;(2)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略有下降,全球貿易情況基本穩定;(3)我國貨幣與財政政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貨幣條件指數(實際利率、實際有效匯率和廣義貨幣增長率與基期水平之差值的加權平均指數)保持基本穩定;2015 年的財政收支差額占 GDP 比重與 2014 年相比基本持平,2015 年的財政脈搏(經過周期調整后的財政收支差額占 GDP 比重與上年的變化值)與 2014 年相比也保持基本穩定;(4)2015 年房地產開發投資減速主要由于 2014 年以來商品房銷售減速引起,沒有考慮其它大的外部沖擊。
我們對 2015 年經濟增長的基準預測面臨著若干上行和下行風險。主要上行風險包括國外經濟增速高于預期(如,烏克蘭地緣政治沖突如果得到緩解,可能提升歐洲的市場信心、投資和經濟增長速度);我國房地產市場的政策松動(如大城市取消限購、按揭貸款首付比率下降、按揭利率下調等)導致購房者信心提升。主要的下行風險包括:(1)地緣政治因素導致歐洲經濟情況惡化,以及恐怖主義活動升級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2)美國加息速度和力度大于預期,導致新興市場經濟體出現資本大量流出、匯率大幅波動和經濟減速,從而降低這些經濟體對中國的進口需求;(3)我國房地產價格大幅度下降,導致房地產銷售、投資超預期減速;(4)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大幅度升值,抑制我國出口增長。關于國外經濟增長、美國加息的沖擊、國內房地產市場的各種情景分析見本報告第四節。
(二)預計城鎮就業將保持穩定
我們預計,在基準情景下,雖然 2015 年的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城鎮就業情況將保持基本穩定。由于我國經濟正由制造業主導逐步向服務業轉型,而服務業的勞動密集程度高于制造業,服務業在經濟中占比的提高意味著每個百分點的 GDP增長將創造比以前更多的就業崗位,經濟吸納就業的能力將提高。2008 至 2013年,我國 GDP 增速從 9.6%下降到 7.7%,降低了 1.9 個百分點,但受益于產業結構轉型,我國第三產業占 GDP 比重從 41.8%上升到 46.1%,增加了 4.3 個百分點,使得我國每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基本保持穩定。目前求人倍率明顯高于 1(表明雖然經濟增長減速,但勞動力市場仍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也支持這個判斷。
給定目前的經濟結構以及各產業的勞動密集程度和就業彈性,我們預計,假設第三產業占 GDP 比重在 2015 年能提高 1 個百分點(過去幾年的年增幅都在 1 個百分點以上),7.1%的 GDP 增速可以創造的城鎮新增就業崗位將與 2014 年預計的水平基本相當。另外,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3 年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定義為15-59 歲的人口)比 2012 年減少 244 萬人,下降約 0.3%。依據人口結構與總和生育率的估算表明,未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下降是長期持續。在此背景下,假設城鎮5化速度和勞動參與率不出現大幅變化,7.1%的 GDP 增長意味著 2015 年的城鎮失業率不會出現明顯惡化,甚至可能繼續改善。
(三)經濟結構將繼續改善
盡管我們預計經濟增長速度在 2015 年會所有放緩,但隨著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作用的提升、各項結構調整措施的逐步落實以及消費者偏好的變化,經濟結構有望在多個方面得到改善,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將有所加強。
從支出法角度來分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我們估計在基準情景下,2015 年三大需求來源對實際 GDP 增長的貢獻分別為:最終消費貢獻 50.9%,比 2014 年估計值提高約 0.9 個百分點;資本形成總額貢獻 46.8%,比 2014 年估計值降低約 0.9 個百分點;貨物與服務凈出口貢獻 2.3%,與 2014 年估計值基本持平。這表明經濟增長對投資的依賴將有所下降,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將有所增強,需求結構有望繼續得到改善。
在固定資產投資中,雖然商品房住宅開發投資和一些高耗能、高污染及低端制造業的投資預計將繼續減速,但政府對棚戶區改造、環保、節能、新能源、基礎設施等領域的大力支持和投融資機制改革將提升在民生領域和綠色產業的投資比重,有助于優化投資結構。政府力推的減少對民間資本的準入限制、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營改增等改革措施將繼續幫助提高第三產業占經濟的比重。新一輪支持和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有望進一步提高我國科技投入與產出的增速,提升我國經濟的技術含量和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潛力,增強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
二、 物價走勢預測
我們在基準情景下的預測是,2015 年居民消費物價指數(CPI)漲幅為2.2%,與 2014 年的 2.0% (預測值)相比變化不大。對主要價格指數增長率的預測結果見表 2。
影響 2015 年 CPI 走勢的主要因素包括食品價格、產出缺口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走勢:
第一,食品價格漲幅。我國食品價格年度漲幅的長期平均水平為 4.5%(2000-2014 年平均值), 但 2014 年前 11 個月的食品價格同比增速僅為 3.1%。從提高農民收入的需要和供給面對價格的長期反應來看,農產品價格漲幅有回歸長期趨勢(即擴大)的可能,但考慮目前的氣候、糧食豐收情況及國際食品和石油價格走勢,我們的基準預期是明年我國食品價格漲幅保持基本穩定。
第二,產出缺口。影響產出缺口的因素十分復雜,包括人口等結構性因素導致的增長潛力的變化、一些部門對過剩產能的消化、出口增長對產能利用率的提升、房地產投資減速對需求的抑制等。綜合判斷,預計 2015 年國內產出缺口不會明顯惡化或改善,因此產出缺口對 PPI 的影響趨于中性,由于產出缺口變化導致的 PPI變化及其向 CPI 的傳導將比較有限。
第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根據 IMF 等機構的最新預測,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將繼續保持下行趨勢,但降幅比 2014 年收窄。根據這個趨勢,尤其是能源價格的變化,預計 2015 年我國進口價格指數仍將面臨一定的下行壓力,但降幅將逐步變小。
上述對價格指數的基準預測面臨著諸多上行和下行風險。上行風險包括國際經濟超預期增長,使得全球負產出缺口較快收窄;地緣政治沖突加劇,導致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突然上漲;歐洲和日本的量化寬松力度大于預期,對大宗商品套利投資加劇;我國經濟由于房地產市場較快復蘇而受益等。對我國通脹的下行風險包括國際和我國經濟增長低于預期、美國加息力度過大、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降、人民幣有效匯率升值等。
三、 進出口預測
我們的基準預測結果為:2015 年,按海關口徑計算的貿易出口(按美元計價的名義值)增長 6.9%,比 2014 年加速 0.8 個百分點;進口增長 5.1%,比 2014 年加速 3.2 個百分點2;經常項目順差與 GDP 的比值為 2.4%,與 2014 年相比基本持平。
影響 2015 年我國出口前景的正面因素主要包括:第一,發達經濟體市場占我國外需的 50%左右,這些地區經濟逐步回暖,將改善我國出口的外部環境。一致性預測所估計的明年歐美日經濟增長加速約 0.5 個百分點,有利于拉動我國的出口增長。第二,政府采取的各項穩定外貿的舉措以及上海自貿區和擴大內地延邊地區的開放戰略也將有利于推動出口的增長。但是,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將繼續顯現,發達經濟體轉向低成本國家進口,將抑制我國出口增速的潛力。從進口方面來看,雖然明年我國投資增速和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可能繼續下降,但降幅估計比今年較為溫和,有助于提升我國名義進口增速,使其向正常趨勢回歸。
我們對 2015 年進出口基準預測的主要假設包括:(1)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速將從 2014 年的 1.8%上升到 2015 年的 2.3%;(2)我國宏觀政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3)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基本穩定。
我們對進出口的基準預測面臨若干風險。如果國外經濟增長速度明顯高于預期,將有利于改善我國出口形勢。對我國出口的主要下行風險包括美國加息快于和力度大于預期、地緣政治等因素導致國際經濟情況明顯惡化、國際匯率波動導致我國實際有效匯率明顯升值等。對進口預測的風險包括:地緣政治因素推動大宗商品價格上漲;我國房地產市場出現超預期調整,進一步抑制對國外大宗商品進口的需求等。
(《中國人民銀行工作論文》馬駿 劉斌 賈彥東 洪浩 李建強 姚斌 張翔) 編輯/鳳凰財經新媒體運營編輯 孟陽


截屏,微信識別二維碼